降龙伏虎(降龙伏虎的意思)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自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
如来佛祖座下的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
降龙伏虎的民间故事梗概如下:
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在前秦建元12年,来自西域的涉公和尚来到了长安。他会使用咒语咒下龙,每当遇到大旱,皇帝会邀请他来咒龙,只见他念动咒语后,龙便出现在钵中,随后天空就会降雨。这种奇迹使得皇帝和大臣们都非常震惊和敬畏。此外,北魏时期的僧稠和尚也曾在王屋山修行时,看到两只老虎相搏,声音震撼山岩。于是,僧稠用锡杖将它们分开,成功地将两只老虎驱散。
伏,制伏。
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故事:使龙虎降服驯顺。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後汉 书·方术传下·徐登》“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李贤注引《抱朴子》:“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又引《异苑》:“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能以秘呪々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伏”释义:使屈服。
降龙伏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自 元·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