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思考的力量(积极思考的力量pdf)
判断一节课是不是好课,教师上完一节课有没有成就感,最关键的就是看学生在这堂课上的参与度。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这是教师们最需要思考的,课前需要花费心思准备预设各种。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大部分教师都会非常注重教学的导入环节,比如有的创设情境、课前谈话、游戏活动等来导入新课,就会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进而怀着饱满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学生就会很快融入学习当中,跟着教师的节奏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设疑,需要教师好好去思考该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要在课堂上注重怎么去激疑,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不管什么教育方法,都应该鼓励支持学生的“标新立异”、奇思妙想、与众不同甚至无中生有。始终坚持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想要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首先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专心听课,引领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己的步伐走。
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当你这么做了,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到无趣,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他们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还回去积极思考问题?
教师要做到脱离课本,脱离课件,侃侃而谈,并能紧扣课本知识。课本课件只是起辅助作用。这样才能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教师讲课时能够语气上抑扬顿挫,肢体动作能给丰富起来,这些都能帮助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身上后,讲课能送自然会被他们听进脑中。现在就是提问问题的方式了。
提问问题时,不要直接一个深奥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把好不容易吸引来的注意力又拒之门外。由浅到深的提问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的阶梯,让学生们自己思考中攀登上知识的高峰。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可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要激发学生的积极主性,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难度适当,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二方面老师要善于等待,题目抛出后,不要“剧透”,不要急不可耐满堂灌,要给学生时间去琢磨,然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三方面老师要善于鼓励,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我们要善于为孩子们点赞,我们的鼓励从某方面说就是孩子进步的动力。总之,心里有学生,课堂给学生,水到渠成出见花开。
引导孩子思考,方法如下:
1、问题设置有启发性!
问题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科思维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的低级问题!
2、问题思考时间留有余地!
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也称思考的时间飞白!
3、问题的梯度合理!
问题设置小台阶,低密度,层层递进,步步为营,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
??1.问题的生成设计在新旧知识交集点,有思考的基础和生活经验的支撑。
??2.问题的难度有挑战性,跳一跳就可能够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老师语言丶表情或动作,激发学生的积极去思考,课堂有感染力。
??4.无论对错,老师善于从不同角度肯定与赞赏孩子的观点,有的放矢。
??5.积极发言,有积分奖励,学期结束兑换奖品。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有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老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老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因为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其中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不敢问。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的反应好坏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提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不敢问,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思考
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使学生“想问”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互相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这样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