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分三国)
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
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历史是互相承接的。东汉末年的历史主要是指黄巾之乱后,董卓乱征,诸侯并起后来到曹操,刘备,孙权逐渐三足鼎立的时代。而三国时期严格来说应该是从曹丕代汉,汉献帝刘协禅让开始,一直到东晋建立,统一中国结束。二者是有前后联系的,不是一个时代
东汉至今已经有2021-220=1801年历史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共有十二帝,历经196年。